“那是我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飯將我養(yǎng)大,忘不了一聲長嘆半壺老酒.....”每當(dāng)聽到這首歌曲,我都會想念遠(yuǎn)方的父親。
父親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一生簡樸,為人忠厚,一直居住在老家,過著平淡而安逸的生活。我早就想寫點關(guān)于父親的故事,但遲遲沒有動筆,一方面是因為工作比較忙,另一方面父親是一位非常平凡的農(nóng)民,他沒有任何輝煌的事跡可以謳歌,每天都在田間地頭默默地勞作,幾十年如一日,雖已年過古稀,但還是一如既往,在似水流年中默默地燃燒著自己的歲月,平淡而無奇。父親沒文化,他對我們的教育也說不出個之乎者也,總是那幾句話,“要好好讀書,做個有文化的人,不讀書就會一輩子受窮,一輩子受累”,“為人要老實,嘴穩(wěn)手穩(wěn),到處安身”,這幾乎是他對我們教育的全部。
父親早年喪父喪母,一姐一哥一妹,父親排行老三,雖沒文化,卻知事理,明是非,為了養(yǎng)活我們兄弟姊妹五人,每天都默默地承受著生活的重?fù)?dān),從來沒有叫過累,說過苦,父親一直很清貧,粗茶淡飯,在我的記憶中,他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抽煙要么買的,要么買散煙葉自己卷。但對我們,卻疼愛有加,每次趕集,他都買回來一大籃東西,幾乎全部是我們愛吃的,有蘋果或梨,有油條或麻花,有時還會帶回來個大西瓜。父親一生艱苦樸素,不舍得花錢,有時為少花幾分錢而在攤點前徘徊好幾圈。雖然家里沒有錢,但他總是竭盡所有,把的東西留給我們。因為家里窮,買不起自行車,父親每次趕集,都是步行,臨近中午,我們兄妹幾個就會輪流到老家房前河塘邊的柳樹上去“放哨”,看到父親回來,放哨的就會喊著大家快跑去迎接,往往先跑到的,就可以多挑點好吃的東西,雖然我總是跑在,但父親每次都是先把籃子放下,然后一只手抱起我,接著另一只手再提起沉甸甸的籃子,然后使勁用力,將籃子的提手掛在肘部,若籃子太沉或用力不準(zhǔn),還得重來一次或兩次,那時候,我小,還體會不到身材矮小的父親一手抱我一手提籃子的辛苦,還不能完全體會父親的艱辛,只知道在父親懷里撒潑跟父親要這要那,總是向他索取,卻不曾說謝謝,直到長大以后,才懂得爸爸是多么得不容易。
如今,父親老了,滿頭的銀發(fā),背也明顯地駝了,老得讓我心疼。日月經(jīng)年中,我們忽略了多少父愛,而父親一直在我們身后,無怨無悔地延伸著庇佑的蒼穹,用自己樸實的父愛無私地為兒女編織著美麗的衣衫。父愛一直在我心里,從未走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