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臺歌》
唐代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譯文】
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圣君,
向后不見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
自己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公元696年(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賞析】
詩人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諫,但沒有被武則天采納,屢受擊,心情郁郁悲憤。詩歌寫登上幽州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并以“山河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時的哀嘆。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游》篇的影響。《遠游》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此詩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陳子昂這首感傷之作是由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觸發的,但是其客觀意義卻遠遠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處的時代的范圍,帶有一定的廣泛性。表現在這首詩里的感傷情緒,和世俗的憂生嘆逝有明顯的不同。這是一種在對事業和人生的執著追求中產生的喟嘆。
【閱讀理解】
1、請從“古人”和“悠悠”中選擇一個進行解釋。
古人:賢明的君主(能禮賢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2、請描繪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個畫面。
我登上幽州臺眺望遠方,思緒萬千,想到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看這茫茫宇宙,雖然無邊無際,但看不到一個能賞識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
3、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現了詩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不能實現遠大政治理想的悲涼、壓抑感和孤獨感。
4、“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中的“古人”、“來者”具體指代的什么人?
“古人”指古代惜才愛才的賢明君主;“來者”是指詩人以后的賢明君主。
5、“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兩句詩營造了一種極其特殊的意境。請簡要談談你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把個人置放到廣漠無邊的宇宙背景中,使個人顯得渺小孤寂,從而產生一種蒼茫的孤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