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透支你和任何人的關系:對父母,要傾聽而不盲從;對愛人,要親密而不捆綁;對孩子,要慈愛而不包辦;對朋友,要相知而不越界。
人與人最舒服的關系,誰也不必去討好誰,彼此之間親密又獨立。能入心者,待以至寶;不入心者,無須討好。相處其實是一個相互磨合的過程。
導讀:有人說,“不要輕易動用人際關系,人際關系要留著急用”,你怎么看?
你輕易動用人際關系的后果,就是會消磨別人對你的好感,所以,我們永遠不要把友情放在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上,有些朋友就是在一個階段帶給自己美好東西的人,互相享受而不要互相捆綁。
學會掌握分寸,不輕易透支彼此的情誼。人生路上,與人想處,別太高估了自己的在別人心中的位置,最終難免會摔的很疼。
既然我們不能隨意濫用人際關系,那么我們又該如何合理利用人際關系呢?
我覺得可以從提升一些細節處的好感開始。知微見著,很多潛意識的印象都是由細節決定的。
有人說,世界上有三種人:種像黑洞,不發光,吸收一切光線;第二種不發光,都是反光的;第三種發光發熱。
我們應該做第三種,像個小太陽用積極的心態和形象去影響他人,可以在表達我們的需求的同時,同時輸出一些積極的形象,禮貌親切,知道感恩等等。
在平常生活中,用積極陽光的心態去待人接物。
其次,學會多來往走動,活躍人際關系,加深彼此印象。因為時間會弱化關系,只有多來往才是改善關系的潤滑劑。偶爾麻煩別人,彼此互幫互助,就會讓你們的友誼之樹扎得更深。
再者,擁有寬闊的胸襟和容人之量。不要因為小小的摩擦和矛盾就輕易結束一段關系。古語言,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也。要有長遠的目光,因為每一段關系都有著的價值,也許對方就是你未來的人脈和改變你人生軌跡的貴人。從細節入手,讓我們合理利用人際關系,可以獲得更大的效益。
好的關系都需要有邊界感
人際關系的本質是等效的“利益交換”,這種交換可以是有形的或者無形的,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互惠法則”。所以說,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必須互惠互利。所以,我們應該對彼此的關系等級有一個預估,努力使交易級別與交易量對等,學會付出和感恩,用自己的價值換得別人的尊重,從而達到互惠互利的局面。
我們更應該學會不隨意濫用人際關系,積極提高自身價值,學會長久維系和更好利用人際關系。別透支你和任何人的關系,也別辜負每一個對你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