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舌尖上的中國”展現的是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那么“舌尖上的浪費”暴露出的則是中國人在飲食方面的陋習,甚至由此可以感受到整個社會的浮躁、奢華的不良之風。
古人云: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崇尚節儉、艱苦樸素的民族,但“講排場、要面子”等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也“源遠流長"。自古“民以食為天”,而如今,吃飯早已不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多的變成一種維護關系或解決問題的手段和途徑。一些人借口“工作需要",把浪費變成潛規則,任意揮霍理直氣壯;也有人被風氣裹挾,整日觥籌交錯迎來送往。顯然,從“舌尖上的浪費”引發的熱議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浪費并非是一個地區或一個人身邊存在的個別現象,而已經成為多數人身邊都會上演的普遍情況;“舌尖上的浪費"不僅是對食物和辛勤勞動的褻瀆,更是一種奢華、浮躁的社會風氣的暴露。所以,“反浪費”迫在眉睫,且只有思想上的認識是不行的,更需要人人踐行,從你我做起,在點滴中改進。
近段時間,隨著主流媒體對奢侈浪費之風的大加膚伐,倡導將盤中餐吃光、帶走的“光盤行動"正在興起,并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然而餐桌上的浪費,實際上只是整個社會浪費現象的水山一角。資源浪費、能源浪費、過度包裝、奢侈的隨禮等問題同樣值得我們關注。遏制浪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家一人的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與持之以恒的堅持,以實際行動,為營造一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
相關推薦閱讀:文明就餐光盤行動的宣傳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