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說的是惰性對于人們工作和前途的危害,而小學課本中講到《懶惰的寒號鳥故事》的故事更是淺顯易懂,它不停地叫著:“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個窩!"但是等到天亮后,被太陽溫暖的光一照,寒號鳥又忘記了夜晚的寒冷!寒號鳥就這樣天地混日子,一直沒給自己造個窩。,它沒能抵御寒冷的冬天,凍死在巖石縫里。
工作中我們常有這樣的經歷————工作做到一半很難繼續,不論從心里還是生理都出現了抵觸和不愉悅的情緒,如果事情相對順利,還可以克服各種情緒,繼續完成任務,而事態稍有不順,便會在此刻產生放棄的念頭,而這個時段往往是工作進行到一半或接近完成的時候。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定義為半途效應,是因為目標選擇不合理或者意志力不足,在激勵過程中達到半途時,由于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對目標行為產生的一種負面影響。
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困擾我們的根源其實是惰性。面對即將完成的工作,沒有投身其中,隨著工作熱情的衰退,進取意識退化,對能否完成工作任務抱無所謂態度,最終一事無成。所以我們無論在什么樣的崗位都要謹記自己的職責,發揮的潛力,為公司做出的貢獻!古人說:“不積鞋步,無以至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從現在起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時間抓牢,填好每一張報表,算準每一個數據。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你就是專家;重復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
在生活中還要不斷挑戰自己,每一件事情盡全力去完成。正如法國古典文學作家佛朗哥說的:“我們所犯的過錯,幾乎都比用來掩飾的方法,更值得原諒。”如果有可以原諒自己懶惰的理由,那么一定要認清它們一一只是一堆借口罷了。在事情開始前,寫下可能成為你放棄的一切理由,然后告訴自己,這些理由不能成為借口,不要容許自己有任何理由放棄自律。只有不斷在自律中行動,才有可能培養出實現夢想的能力。
多一些奉獻,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責任,少一些懶惰;多一些上進心,少一些怨天尤人。有了這種態度,我們就會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并持知足、感恩的心態,把工作做到盡善盡美,從而贏得別人的尊重,取得崗位上的競爭優勢。既然除了成為一名合格的企業員工之外別無選擇,那就不如選擇我所愛的,愛我所選擇的。